在可视化小组的三年-2012届硕士陈广宇

写于2012年6月26日。

两年半的研究生时光如此短暂,遥想当年稀里糊涂的进了CAD实验室,选择还未谋面的陈为老师作为导师,我不禁开始感谢命运对我的眷顾。这是我人生中最为有益的关键节点之一,在这两年半中,我的收获、我的成长超过了以往历年。这两年半,无形中也决定了我未来从事的我所热爱的事业。

     2009年初,考完研后的我开始选择毕业设计的导师,出于对图形学算不上狂热的兴趣以及CAD威名的敬仰,在我对可视化并不了解的情况下就我就来到了CAD实验室可视化组。当时,陈老师正在美国学术交流,招我的是高我两届的严志程师兄。不像如今,陈老师是出了名的学术牛人兼好人品,当时在素未谋面的情况下选择一个并不了解的导师其实是非常危险的行为,还好我的人品爆发。
第一次见陈老师时,他给我的印象是年轻、干练,他开门见山的问我未来的打算,是选择工作还是继续读博,我回答要工作。陈老师是非常尊重学生个人意愿的人,他曾说,招学生就像谈恋爱,两情相悦,招博士尤其要慎重,否则可能两个人都要痛苦5年。于是,我在未来将近三年时间内的方向被定了下来,从事工程方面,以利于未来的找工作,我非常感谢陈老师当初的这个决定。
     我是属于后知后觉的慢热型,刚进实验室那会,刚好是每年小组最忙碌的Vis投稿季。每个星期,小组都在周日开组会,激烈的讨论、不留情面的批评伴随左右。每天,陈老师都会下到实验室与几个师兄讨论,就算我没有参与投稿,也感觉到扑面而来的压力。不明所以的我误以为这是小组的常态,顿感亚历山大,曾经我的确有过后悔的想法。在此,我想向所有新入门的师弟师妹们传授下我的经验。所有的新人,当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新的领域之后,会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懂,术语听不懂、常识不知道,而每个人都会急于入门,急于赶上别人,从而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压力。另外,的确有一定概率在新人进入的时候刚好是压力最大的时候,会造成误解。像我,当年我真不知道小组的其他人都在忙什么,投稿?投什么稿?Vis是什么?这些我都不清楚。这时候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坚持,告诉自己,我就是慢热的,急什么。事实证明,其实在不知不觉中,新人融入到新环境和新领域都是非常快的,真不用急。
     在度过比较艰难的入门时期之后,我慢慢走上正规,在陈老师的指导下,开始了将近三年的医学图像可视化工作。这三年里,我学到最多的是学习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所从事的医学图像可视化工作是小组的一个分支,在小组早期人丁还未兴旺的时候只有我一个人在做。除了陈老师在大方向上的指导,所有的技术细节都需要我自己去研究学习,这也是研究生的意义所在。期间,我的主要知识来源包括权威的医学可视化书籍、学术论文、技术文档,以及去医院实地考察所了解到的信息。在具体的技术问题上,除了丁子昂师兄、吴福理老师的帮助与指导,更多时间是通过自己的研究与实践来解决。这是我研究生阶段最大的收获。
在这三年里,我有幸见证了陈为老师人生中的若干重要事件,如2009年中4篇Vis,2010年成功评上正高职称,2011年迎娶我的老乡许女士,喜得贵子的大喜与痛失父亲的大悲。在这三年里,我也有幸遇见了可视化小组的这么多可爱的师兄弟姐妹,我们小组相亲相爱的氛围一直是其他组羡慕的对象,在陈老师这个大家长的带领下,一定可以代代相传下去。在这三年里,我跟随陈老师走了不少地方,粗略算来早已超过万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我人生中不可多得的经历。
     如今我已经毕业,创业初期,未有更多时间回实验室找大家,感到相当不好意思。好在在可预见的将来,我将一直呆在杭州,呆在玉泉校区旁边,期待我在新的阶段能与可视化小组产生新的缘分。最后希望浙江大学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可视化小组发展越来越好!!

浙大第三年结束之际

浙大的第三年结束了,随笔一下。
MileStone:
09年初考博,初试成功,复试较失败,磕磕绊绊来到浙大。
9月开始跟着华老师,经常跑北京,经历了国家重大专项的申请过程,与铁道部的处长进行了言语交流,缩短了与“高官”的心理差距
10年十月进入VAG,经与员外讨论后确定做不规则体绘制。
11年的这个时候,我在为我的第一篇paper苦苦挣扎
12年6.23,我已经3篇在手,一篇在投。
小结:员外刚跟我提投影法要排序的时候,我青涩的想了好几天,为什么要排序呢?那时候真是雏呀!后来发的4篇paper都是讲排序的,现在想想当初是受了多大刺激呀!换个角度想想,排序这么古老的话题都能挖出四篇,那么其他的呢?。。。
继续阅读 =>

可视化的8顶思考帽

Visualizing Data的博主Andy Kirk分享了他对可视化的想法——数据可视化的8顶思考帽。大家都知道6顶思考帽,戴上一顶帽子,就按帽子所代表的思维思考,从而提高思考的效率和全面性。那数据可视化的8顶思考帽又能变出什么样的可视化魔法呢?



继续阅读 =>

TextFlow:分析文本的主题演化

了解文本数据中的主题演化是非常有用的,它可以帮助人们快速知道海量文本中的关键主题,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信息以及这些信息的变化情况,也可以帮助人们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因此,文本挖掘领域以及可视化领域的研究人员都在主题演化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这些工作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单个主题的演化,很少有研究多个主题之间的合并与一个主题分裂成多个主题的情况。因此这篇发表在InfoVis 2011的文章“TextFlow: Towards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Evolving Topics in Text”就提出了这样一种能够分析多个主题演化关系的文本分析工具。

TextFlow系统的输入是一些带有时间标签的文本集,比如说从2001年到2011年在VisWeek上发表的所有文章,或者某段时间的全部新闻,这些文本集经过TextFlow内部的文本处理和挖掘之后,以可视化的方式呈现出这些文本的主题在这段时间的演化,包括某个主题的产生、结束,不同主题的合并,以及一个主题分裂成不同的主题等等这些情况。

首先看一下TextFlow的主要可视化界面:

继续阅读 =>

Bubble Set多元关系可视化

Bubble Set是一种非常棒的多元关系的可视化方法。该方法在不改变原始节点布局的前提下,使用隐式曲面算法对每一个集合关系都生成一个连续光滑的闭包,并用不同的半透明颜色显示,看起来就像是一些五彩斑斓的气泡。

下图是对下曼哈顿的可视化结果。其中,橙色展示的是该区的酒店,棕色区域是地铁站,紫色区域包含了该区的所有诊所。通过该图,我们可以非常清楚看出各种多元关系的分布。

继续阅读 =>

当梵高遇见矢量场-流场可视化相关案例分析

流场可视化使流动模式可见,并且可以获得流场定性或定量的信息。以下给出两个比较典型的案例。

1.洋流可视化

美国宇航局为预测全球环流和海洋气候变化,基于观测数据利用向量场可视化技术绘制了2005年6月至2007年底的地球表层洋流图。视觉效果酷似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梵高1889年时创作的名画《星夜》。

相关网站:http://svs.gsfc.nasa.gov/vis/a000000/a003800/a003827/

俞敏洪:做成事情的四大能力

第一种能力是获取信任的能力。你做任何事情,都要让人觉得你特别可靠。也就是说,你要给别人安全感。这个要求的背后其实包含了很多因素,不是单凭你聪明,或是长相好,或是做学生会干部就能做到的。这里面包含了你的人品和诚信,包含了你在关键时刻可以无私地帮助别人的能力。只有这些能力加在一起,才能构成获取他人信任的能力。

第二种能力是能够用尊重人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沟通不是指你能说会道,沟通能力也不仅仅是把你的意思传达给对方。沟通能力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尊重对方:你尊重别人,别人反过来也尊重你。这个前提条件非常重要,如果你不尊重他人的人格,就很容易伤害到别人,也很容易在人际关系中为自己设置障碍。今天的中国大学生将来可能成为政府官员,也可能成为企业家,当未来的你们面对其他人的时候,不管地位多高,能否与人平等地交流,能否对人表示尊重,从根本上决定了你能否取得真正的成功。一个不懂得尊重别人的人必然也不懂得尊重自己,因此一定会使自己陷入难堪的境地。

继续阅读 =>

美在流动中-记美国休斯顿大学陈国宁博士访问实验室并作学术报告

6月19日美国休斯顿大学陈国宁博士访问浙大CAD&CG国家重点实验室并作报告。报告由实验室黄劲老师主持。陈国宁老师介绍了矢量场在各种流体动力系统的研究中都被广泛地应用。利用矢量场分析工具可以用来处理计算流体动力学,汽车和飞行器设计系统,气象、海洋等研究系统产生的海量的矢量数据。

陈老师表示流体动力学的一些特征,比如stagnant points和re-circulating flows对于领域专家来说是最显著的流场特征。而矢量场的拓扑结构的计算是一种有效方法,可以检测这些特征及其连通性,同时将流场分割成更小的便于检测的区域。

继续阅读 =>

写email的几个小点

如果口头和当面沟通能力不够,那么可以通过Email, MSN的方式和其他人进行沟通。但是我们组还是有一些人的沟通方式存在保守、漠视的不足。具体体现在:
1)一天也不会收一次Email。收了Email也不回复,经常要催问几次才有回复。
2)给其他人写信乱用title或干脆没有Title。几个常见错误是:a) 对不熟悉的人直呼其名;b)对熟悉的师长不用title,直接用对话开始;c) 随意采用Outlook中的回复方式(自动出现对方的名字);d) 错误使用头衔。我们组有一个人给我写信永远是Mr.Chen,其实在英文中一般是用Dr.Chen或Prof.Chen(助理教授也可以称Prof.)。
3)明确要求其回复或者期望反馈的,反映速度缓慢,好像失踪了。对于群体沟通信件,不给予反馈,以为和自己无关,其实是缺乏礼貌的表现。

海报的海报

Vijay Pandurangan童鞋对1914年以来电影海报的颜色做了可视化海报,纵向按年份排列,横向是每幅海报颜色的像素图组成的颜色条,像素的宽度是该种颜色在所有海报中所占的比例,像素的饱和度和亮度表达了一个加权的结果(可能是该种颜色在海报总像素中的比例,或者票房,或者综合加权……)。点击原博客中的图片跳到一个海报的简单互动可视化界面,拉动滑动条显示对应年份海报颜色的分布饼图。

从海报的海报中可以看出,近年来海报颜色越来越趋于冷色调。我觉得跟人的审美变化相关,我个人的审美品位就比较倾向于蓝色为主的搭配。原博客中评论说有可能是因为现在的电影以男性化为主题的科幻类、冒险类、动作类的逐渐增多,造成了海报颜色的变化,大家可以想想为什么。

另一方面,文中提出黄色和蓝色的像素普遍占较大比例,这就是海报设计中的一个黄/蓝现象,黄蓝这对最自然的互补色在海报设计中非常常见,被大量采用。是否其它非电影类的海报也是这样呢?

第 31 页,共 36 页« 最新...1020...2930313233...最旧 »